首頁 / 專題專欄
裝配式建筑在日本、瑞典已是相當成熟,近年來在一些發達國家與地區也逐漸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 目前,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有大量企業已經入局裝配式建筑,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的裝配式建筑市場尚處在萌芽階段的亞洲國家與地區的政府也逐漸開始對這一領域加以青睞。
我國現有的建筑技術路徑(稱之為傳統技術)形成于1982年,即鋼筋混凝土現澆體系,又稱濕法作業??陀^上講,雖然對城鄉建設快速發展貢獻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鋼材、水泥浪費嚴重;二是用水量過大;三是工地臟、亂、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質量通病嚴重,開裂滲漏問題突出;五是勞動力成本飆升,招工難、管理難、質量控制難。這表明傳統技術已非改不可了,加上節能減排的要求,必須加快轉型,大力發展工廠化裝配式建筑。 傳統技術是我國建筑行業目前主流的現場澆筑施工模式,即從搭設腳手架、支模、綁扎鋼筋到現場澆筑混凝土的作業模式。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與現澆鋼筋混凝土建筑的區別在于不同的設計、生產、運輸和施工方式,由于需現場拼接,所以帶來了構件和節點的設計方法、施工方式的變化。兩種技術相比較,最大特點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五化上:建筑設計標準化、部品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結構裝修一體化和建造過程信息化。其主要優勢體現在提升工程建設效率、提升工程建設品質、保障施工安全、提升經濟效益以及低碳低能耗、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裝配式建筑接縫在滿足外圍護結構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應考慮建筑美學要求,即應從立面整體效果出發,可從以下幾點出發加以考慮: 1、合理規劃接縫位置,突出或削弱其在立面上的形象。 2、處理好接縫與外墻材料分格縫的關系,必要時可設置假縫。 3、利用預制構件高精度的特點,用拼縫作為建筑立面美學的元素。
眾所周知,裝配式建筑是由預制構件現場拼裝而成的,構件之間的拼裝接縫在防水上一直是一個薄弱節點,特別是對于有些外墻板考慮抗震設計因素,接縫設計需要滿足一定范圍內可變形,更增加了接縫部位的防水難度。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是指工廠預制、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筑,具備保溫、隔音、防火防蟲、節能、抗震等功能,通俗理解就是“拼積木”式建筑。分類看主要包括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更加強調標準化、模塊化,從前端的設計、到施工、裝修等各個環節都是,因此效率也更高。